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四书格
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1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1
© 版权声明
THE END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参校本:杜光庭等諸家註解本。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1。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援之,人心好靜而慾章之。常能造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减。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造也。能造之者,内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2,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靜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篇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仙人葛仙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束華帝君,束華帝君受之於金關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昔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得之,南宫列仙:下士修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昇入金門。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0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灾障不干,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餍紫雲。#1此句原作「動者靜之基」,與以下文義不符。兹據侯善渭、劉通微二注本及《清靜心經》改#2「亦」,原作「以」。兹據《清靜心經》及杜光庭、侯善渭、無名氏、李道純、劉通微等注本改。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