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宋-苏辙

道德真经注-宋-苏辙-四书格
道德真经注-宋-苏辙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该文档为免费文档,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道德真经注卷之一眉山苏辙注道可道章第一道可道,非常道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今夫仁义礼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为义,而礼不可以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后在仁为仁,在义为义,在礼为礼,在智为智。彼皆不常,而道常不变,不可道之能常如此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道,而况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则圆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自其无名,形而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矣。自其有名,播而为万物,万物育而名不可胜载矣。故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甩也。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入于众有而常无,将以观其妙也。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其徼也。若夫行于其徼而不知其妙,则粗而不神矣。留于其妙而不知其缴,则精而不遍矣。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以形而言有无,则信两矣。安知无运而为有,有复而为无,未尝不一哉。其名虽异,其本则一,知本之一也,则玄矣。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玄则至矣,然犹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则尽矣,不可以有加矣,众妙之所从出也。天下皆知章第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声音之相和,前后之相随。天下以形名言美恶,其所谓美且善者,岂信美且善哉。彼不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声音、前后之相生相夺,皆非其正也。方且自以为长,而有长于我者临之,斯则短矣。方且自以为前,而有前于我者先之,斯则后矣。苟从其所美而信之,则失之远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事而为,无为之之心:当教而言,无言之之意。夫是以出于长短之度,离于先后之数,非美非恶,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足以知之。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万物为我作,而我无所辞。我生之为之,而未尝有,未尝恃。至于成功,亦未尝以自居也此则无为不言之报,其为美且善也,岂复有恶与不善继之哉。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圣人居于贫贱而无贫贱之忧,居于富贵而无富贵之累,此所谓不居也。我且不居,彼尚何从去哉,此则居之至也。不尚贤章第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贵难得之货,则民病于无有而至于盗。见可欲,则民患于不得而至于乱。虽然天下知三者之为息,而欲举而废之,则惑矣。圣人不然,未尝不用贤也,独不尚贤耳。未尝弃难得之货也,独不贵之耳。未尝去可欲也,独不见之耳。夫是以贤者用而民不争,难得之货可欲之事毕效于前,而盗贼祸乱不起,是不亦虚其心而不害腹之实,弱其志而不害骨之强也哉。今将举贤而尚之,宝货而贵之,街可欲以示之,则是心与腹皆实也。若举而废之,则是志与骨皆弱也。心与腹皆实,则民争:志与骨皆弱,则无以立矣。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不以三者街之,则民不知所慕,澹乎其无欲,虽有智者,无所用巧矣。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