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生-周易卦象

张延生-周易卦象-四书格
张延生-周易卦象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61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31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张延生-周易卦康pdf第2页共38页更主要的是反映事物的体质。总而括之,《爻》不但能从事物的总体规律上进行抽象的表达,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从不同范围内、不同层次及不同位置上的具体的实物进行具体的表达。范围、层次、位置、角度、状态不同,表达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这时所袭达的是在一定特定时间条件下的具体实物。同一实物,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它所处的范围、层次、位置、角度、状态也可以不相同。也就是说,《爻》在卦中处的位置、状态不一样。是反映了同一具体实物在特定范围(系统)内不同时间的规律。《周易》中的六十四卦(由六个爻由下往上发展组成的卦又称:“别卦’、“重卦”、“六画卦”)就足六十四种状态范畴(系统)的特定表达。而卦中的《爻》,就是反映了一定时间条件下,某个具体实物在这一状态、范畴系统)内的具体位置。位置不同,表述的规律不同。同样的一个《爻》(阴爻或阳爻),在不同的卦中的同一位置上(爻位),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也绝大多数是不一样的。是不是《易经》中就无规律可寻了呢?不是。系辞中说:“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说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按照《周易》中系、卦、彖、爻辞所指出的方式方法,比类归纳,就一定能认识到太周易》这部精典著作中所记载的那种不可变的普遍方法:这种普遍方法是什么呢?说卦曰:“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面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就是说一阴一阳的天道的规律是,通过脚踏实地地去研究体会具体实物的刚柔直观感觉才能认识到的。是否掌握了“道”的规律,做为人来说,表现在其对人及制事方式方法的态度。因为人是生活的天地之间的,人的一切行动都必须遵寻天地的规律性。所以《易》用六画组成一卦,表示天地生“三才”。一卦六爻中的上面两爻(五、上)表示天.下面两爻(初、二)表示地,中间两爻(三、四)表示人。初爻为刚,二爻为柔,三爻为仁,四爻为义,五爻为阳,上爻为阴。在这六爻中,初、三、五爻为阳位。是表示刚性物质的阳爻所应在的位置。阳以一、三、五为发展高升之秩序。因为一、三、五为奇数,即阳数,故谓阳位。二、四、上爻为阴位。是表示柔性物质的阴爻所应处的位置:阴以六、四、二为内聚之步聚。因为二、四、六(上)是偶数,即阴数,故谓阴位。另外,一个六个爻组成的卦中,‘由初爻到上爻表示一个事物由初生、萌芽(开始)、发展、成长、壮大、一直到衰老、消亡(终止)向自己的反面转化的全过程。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经》这本书是考察了事物的开始,探求了事物的最终结果,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后,才写成的。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研究《易》学,首先要抓住你所研究的事物,开始产生的实质及最终消亡的实质,这也就是说《易经》这本书的本质特性(研究事物的恩想方法)是抓“两头”,以保证研究系统能完整性。我们平时说:“任何事物都有前兆。”也就是说,一个事物产生的同时,就予示了另一个事物的消亡;一个事物消亡的同时,又预示了另一个事物的产生。这也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剥》极必《复》”,“《复》极必《剥》”,“《否》极《泰》来”的思想。任何事物要向相反方面转化是《易》学的主体思想。这也是符合如今的“物质不灭”定律的。“其初难知识,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一个事物刚刚产生的时候,很难知道它将来到底是怎样发展的。所以初爻的爻辞大多都是比较含混的。到一个事物最终消亡的时候,其发展的全过程及其最终结果,都清清楚楚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就很容易得出事物的结沦。所以上爻的爻辞大多都是肯定明确的。上爻表示事之终,时之极。与初爻相较,则“居初者易贞,居上者难贞。易贞者,由其所适之道多:难贞者,以其所处之之位极。”故六十四卦的初爻多得免咎,而上爻多有不可救可救者。这就是初、上始终之际,所面临的难易不同之结局。“贞者,问也。”居初爻之位,动静在于一念,可行之道比比皆是,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