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0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所司。古之大儒。首推此義。惟以安親報本。原非邀福私心。然祖宗一氣相感。先靈之安與不安。託之渺茫。無從可驗。故即於子孫之隆替。卜祖宗之安危。世儒動曰。我非求福。惟以入土為安。輒以委之凶地。或至翻棺覆槨。螻蟻寒泉之侵骨。質化為怪物。祖宗陰魄消散减絕。致有覆宗絕祀之禍。豈非不孝之大者乎。然大德受大地。小德受小地。不德受惡地。天有一定之律。若狂人不知修德。妄希大地。鬼神必塞其聰。將以凶為吉。轉禍成殃。良可畏也。盖心是太極地象。陰陽太極。既妙兩儀。是從山河大地。總是一心所化見。苟能修德存心。則我本來之地。已見自然而得佳壤。此我即先天之學。萬事萬化生乎心。立乎陰陽五行之先者。故又歸乎心。般殷致戒云。分用章稽古鴻濛。未分天地。升降虚玄。水火二氣、坎離一交。乾坤定位。陽嗣陰闔。刚柔相濟。結為山居。融為川逝。石是地骨。水是地血。葬山依骨。葬地依血。山若離骨。水泉沙礫。地若離血。瀉鹵磽确。山若多石。地亦多水。多石之處。葬皆不美。多水之地。吉凶難理。石多則亂。水多則渙。石亂難降。水涣皆叛。亂石勿葬。水渙勿翫。可葬之亂。亂而不竄。可玩之涣。渙而不散。不竄不渙。大會之斷。骨醴堅定。水脈流行。堅不可傷。流不可凝。疏瀹宣導。合與性成。言龍言脈。皆是強名。至人察之。覺照孔明。冷漾曰。此篇言乾坤人知交而為坎離。不知混沌之先。未有天地。不成乾坤。止有水火二氣。為真陰真陽。升降虚無之表。隨元上下。道家所謂梵氣也。此氣摩蕩不己。其清虚者。曰上而為天。重濁者。曰下而為地。所謂坎離一交。而乾坤成矣。然乾坤之醴。雖判然二物。而乾坤之氣。則日夜交媾而不己。一嗣一闔。互為刚柔。刚者為山。柔者為川。石乃地之骨。水乃地之血。人禀水火之氣以生。故其死也。骨血復還於水土。制為葬法。葬高山則石是生氯。葬平地則水是生氣。得生氣者吉。失生氯者凶。然高山在在有石。平地在在有水。亦有葬石葬水。猎不能獲吉者何也。知水石而不知水與石之用也。石多則麤頑駁雜。水多則脈乱紛馳。所以不吉。亦竞有雜亂而為吉者。必雜中有清。亂中有理。散中有聚故也。今人但知葬從龍脈。不知高山石龍。則有脈可循。平洋一片。有何脈总。祗以水之流動處為龍。所謂山群以山為龍。水群以水為龍也。人能於水中求龍。不以不以地之實處求過峽脈息。轉關刻换。則得平洋之真訣矣。凡山脈之堅刚。乃天造地設。一定不移。葬法絲毫不可虧損。任其自然。無容強作。水則動而不靜。流而不息。原無定跡。可變吉為凶。亦可變凶為吉。局既定。不妨小小改作。以就内局。當填則填。當濬測濬。既填既濬之局。與天生之局。渾合為一。初無缺陷。所謂裁成輔相。能奮神功。改天命之作用也。且水既以動為用。理當導之使行。所以去水之地。愈去愈清。愈清愈美。時師不知。以蓄水為得蔭。乃從下流禁遏。尾間不通。血脈不贯。便成死龍矣。蓝平洋惟以水為真氯。其發福速於山龍。天一生水。是坎中一點真陽。化生萬物。故木非水不滋。金非水不清。土非水不潤。火非水不相濟。則燥極而自熄减矣。五行以水為本。此即先天之妙。古籍库www.fozhu920.com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