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授古脉法廖氏抄本

秘授古脉法廖氏抄本-四书格
秘授古脉法廖氏抄本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51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7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前言夫脉学者,切候“形生”动静阴阳之术也。是必配以察阴阳、观五色、鉴五音…等之常变,相互参伍,各辨阴阳,究神无形质生化之妙,然后方可察疾断病决死生。其中又有理、气、象、数交错为用之奥妙,未可执其一端而言用者也。惜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而今世医家所宗,概不出叔和《脉经》、高阳生《脉诀》,其所以相袭成风者,一则以其浅简,为衣于医之辈所近:二则以中医学术迁流至今,严格说来,大抵已成应用技术,四诊之中,几独靠“问”字一诀,而切诊是已沦为敷衍塞责之过场矣,不独自欺欺人,反美其名曰“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其中乖谬大矣,其失古者亦远矣。余见一病者询其医曰:“吾病但非脾亦非胃,抑非病胰乎?”医怒目曰:“吾行医六十年,读中医典籍万卷,书中从未言有胰脏,汝敢难我乎?!”病者退而喃噜曰:“屠夫学宰之日,即知牲有沙肝,是医真不如宰匠也。”复按寸口者,太渊肺脉也。经云“脉会太渊”、“肺朝百脉”,又肺司均衡、出制节,故人身上下气脉之常变,肺脉亦随而具其象,故以寸关尺分三焦,实不过由肺脉以占全身也,此不亦象学乎,而叔和竟不知此,辄言此心脉、此肝脉、此脾脉,反复推衍,玄讹百出,唯心所造,不一而足。千古医家有识之者,而亦有味于叔和之说,竟一生抱残守缺,至老死而不悟者,为多数也。参见朱肱、俞嘉言、徐灵胎、王宗正、吴草卢、李时珍诸说,思过半矣。而今之医家,每宗叔和之旧,拘形为象,亦如是呀呀学语曰:此心脉此肝脉,相袭而来,似已皆不知其所以然,若问何以一根脉管可以候如是之多,则将张口结舌,询王叔和之骷髅可也。总而言之寸口之用是用之小也。是诚有乎象,而无是乎脉。经云:“十二经皆有动脉”而切取部位无传矣。《内经》虽有三部九候之说,亦难得古人脉法之全豹。兹搜採散存民间之旧论,著廿部正奇经道分经候脉之法,余甚宝之,因录其要于后,其有不足或谬误之处,尚希方家见教。古人云:脉虽分部而又必须各部体用互参,不可分割,进而配合望闻问(各亦有分部口诀,另录)方可言决死生之分,云云。香江慈臣甲辰于北京古籍库www.fozhu920.com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