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22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300·中華文史論装(2008.1,總第八十九辑)》其一,認爲它來源於殷人的五方觀念;其二,認爲它來源於人類最初計數方法中尚五的習慣:其三,認爲它起源於對五大行星的認識:其四,認爲它源於以一年爲五季的十月曆制;其五,認爲它起源於先民治理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的實踐①在以上討論中,最具價值的學說,應當是由陳萝家、胡厚宣、劉起釘所代表的關於五行起源於改火、起源於五方祭、起源於五星占的學說陳夢家《五行之起源》一文圍繞改火等事項討論了五行起源的多種條件。他認爲:《尚書·堯典》“以殷仲春”、“以正仲夏”云云,表明商民族是以春秋分季、夏民族是以夏冬分季的。從《左傳》、《國語》等文獻可知,商主大火星而衛、陳主水星。所以,殷代卜辭中關於“五火”的記録代表了一種民族傅統,可以表明五行的起源。其中“又於五火”指祭拜於五火;“又於五火在齊”則開聯於齊地的五行信仰.“五火”就是用五時之木所鑽的火,古稱“改火”。雖然名稱上有“行火”、“更火”、“改火”、“易火”之别,但其實質卻都是在不同季節分鑽不同樹木以爲火,2胡厚宣《論殷代五方觀念及“中國”稱謂之起源》一文主要閥述了“五方”、“五方帝”兩種觀念,認爲殷代外祭中的“五方帝”、殷代以中商和四方結合而爲五方的觀念,是五行的起源。3·此說後工據胡化凯《五行起源新探》.截《安徽史學》,1997年第1期.諸家學说見於以下論著: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戴《郭沫若全集》歷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133:范文瀾《與頡刚論五行說的起源》.截《燕京大學史學年報》第3期,1931年:膏思和《五行說之起源》,載《師大月刊》第22期.1935年:陳久金《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説》.戴《自然科學史研究》1986年第2期:李德永《五行探源》,截《中國哲學》第4輯,北京,三联吾店,1980年:官哲兵《晚周時期“五行”範疇的邏輯進程》,戴《中國哲學》第13輯.北京,三联善店,1985年②陳萝家《五行之起源》,截《燕京學報》第24期,1938年胡厚宣《論殷代五方想念及“中國”稱謂之起源》.載《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277一281WWW.h920comF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enki.net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