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雪衣-子平遗风系列之格局大义

凌雪衣-子平遗风系列之格局大义-四书格
凌雪衣-子平遗风系列之格局大义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48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第1页 / 共140页

第2页 / 共140页

第3页 / 共140页

第4页 / 共140页

第5页 / 共140页

第6页 / 共140页

第7页 / 共140页

第8页 / 共140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32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矯大义序一:四柱探源本篇的“四”柱,要说的是曾被数术家们称为“四值”的“年月日时”。汉代前的历法特色纵观我国古代的历法发展史,可以清楚的看出古代人们视《易》与历法之间有某种深层次的内在关联。他们或者试图根据《易》的框架和思想,设计出一种历法系统,或者将已有的历法系统,向《易》的思想靠近,或进行合乎《易》的解释。古人观天象以建历法,就是观察天的盈虚消息。所谓消息,即阴阳二气的运行过程中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大特色一一不仅要据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古人称天度),还要注意气的阴阳消长(古人称气数),做到天度和气数相应。众所周知,我国历法的最大特点是阴阳合历,阴历且不说,这里单说汉代之前的阳历系统。我国的阳历系统除回归年及其纪日法外,还有一项非常具有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历法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人文思想。二十四节气的全名,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在这些名字出现前,已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部分名称先后出现。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二至。《尚书·莞典》有“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般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实际就是二至二分的记录。古人用土圭测影的方法,就能相当准确的测准这四个时点。之后出现的是八节。《周髀算经》对此已有说明。后人注解:二至者寒署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此八节系统建立后,形成了一年八个时间单位的历法。八节的每节有45或46日,约包含三个节气。《史记·律书》对此有相对详细的说明,它以八方风为引,附以星宿、月份、律名、干支等等。此外,《黄帝内经·灵枢》上古籍库www.fozhu920.com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