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纪月:春秋时期,人们把南至的月(即冬至所在的月)成为子月,之后顺次为丑月,寅月…干支把月:一般认为起于唐朝,将十二地支固定分给十二个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然后再根据当年的天干确定月的天千干,其中亦有规律可循:年的天干为甲或己时,则正月的天千为丙;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正月的天干为戊;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正月的天干为庚;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正月的天干为壬;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时,正月的天干为甲,民间有口诀:甲己之年而做骨,乙演之岁戌为头:丙季之岁寻庚上,丁主主位顺水流:若问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革。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十二甲已丙寅丁戌辰己巴壬申癸面甲戌或子丁丑乙庚戌寅己卵廣辰奉已主午癸未甲申面而戌丁蜜戌子己丑再辛庚寅李卵主辰癸已甲午七未丙申丁面戊戌己蜜庚子奉丑丁壬主寅癸卵甲辰七已丙午丁未浅申己面廣戌奉蜜主子终丑成警甲寅乙卵丙辰丁已申奉面癸甲等七丑公元纪率可平支把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千:甲4、乙5、丙6、丁7、戊8、已9、庚10、辛1、壬2、癸3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已9、午10、未11、中12、酉1、戌2、亥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天干地支纪时法: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庾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正月的天千: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为负数时加10.间月的千支同前一月,四大吉日:立春后的戊寅日,立夏后的甲午日,立秋后的戊申日,立冬后的甲子日,八大凶日:甲中,乙西,丁亥,戊子,庚寅,辛卵,壬辰,癸已,:八卦纳甲乾坤良克坎离怎巽上爻壬戌癸西丙寅丁未戊子己巳庚戌辛卵五炎壬中癸亥丙子丁西戊戌己未庚中辛巴四爻壬午癸丑丙戌丁亥戊申己酉庚午辛未三爻甲辰乙卵丙中丁丑戊午己亥庚辰辛西二炎甲寅乙巳丙午丁卵戊辰己丑庚寅辛亥初爻甲子乙未丙辰丁巳戊寅己卵庚子辛丑装六亲:以本卦的卦宫所属五行为“我',结合每爻所纳地支的五行,按照以下原则装定: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子孙,同我者兄弟,克我者官鬼,我克者妻财,对于变卦,最主要的是确定变出之爻的地支以及相应的五行,解卦:首先根据所占问的人事确定卦中的一爻作“用神”,再根据生克制化关系看有无“元神,“忌神,“仇神”等,所占人事被归入六亲中的哪一类,该类之爻即为用神:几给自己占卦,以世爻为用神,问父母师长之事或住宅、舟车、衣服等一切庇护我身者,以父母爻为用神,用神既定,再根据五行关系,生用神之父为元神,克用神之爻为忌神,克元神而生忌神之爻为仇神,如卦中并无所占之亲,则在本宫卦中寻,所得之爻谓之“伏神”,原卦中与之相应的爻为“飞神”,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