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症验舌法

临症验舌法-四书格
临症验舌法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该文档为免费文档,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临症验舌法清杨云峰上卷临症以验舌为准统论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何从前以医名家者俱略焉,而仅于伤寒见诸金镜耶?余自弱冠,敬承家学,弹心医理,间尝从金镜三十六舌,逐一体验,其法殊多未合,疑而质诸先君子。先君子曰:东庄不有云乎,金镜三十六舌,当参其意而勿泥其法,更有三十六舌之所未及者,须以意通之。予领先君子训,退而绎其所以其意当参,其法勿泥者,乃见东庄所云,真实获我心也。于是临症之下,于舌必看其形、审其色、合诸脉症,而有心得其秘焉。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瘥、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是以阴阳虚实,见之悉得其真:补泻寒喧,投之辄神其应。人以见之无不真、投之无不应也,未有不称以为奇者。不知余于四诊之中,于舌更有独得之秘也。然独得之秘,究何秘哉,不过同得之理耳。临症者诚潜心而有会焉,则分之而脏腑各一阴阳也,阴阳各一虚实也,理周而法到,可以补金镜之所未及,而正不止三十六舌也:合之而脏腑同此阴阳也,阴阳同此虚实也,理圆而法活,可以裁金镜之所未合,而并不必三十六舌也。分而分之,其法不出乎五行:合而合之,其理总原于太极。准此以临症,则诸病之变现,纵使万叶千枝,而一望之神明,自可搜根拔本,尚何无者生之、有者甚之,以干致邪失正,绝人长命之咎哉?兹将验舌诸法,备述之下,惟识者参之。上卷验舌分虚实法经云:“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又云:“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窃谓虚实两字,是搅病机之领:补泻两字,是提治法之纲。盖以人之有病,不出一虚一实,医之治病:不过补一泻。如虚实稍有疑心,则补泻无从下手。其参症切脉以审虚实,固临症第一要着也,乃有症似实而脉则虚,脉似实而症则虚者。如舍脉从症,既难信以为真,而舍从脉,又惟恐其是假,则且奈之何哉。不知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病之现于舌也,其形与色亦然。(故凡病属实者,其舌必坚敛而兼苍老:病属虚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娇嫩。如此分别,则为虚为实、是假是真,虽未参症切脉,而一目先了然矣。)上卷验舌分阴阳法虚实既分,补泻固有定见。然虚实各有阴阳,而阴阳迭为虚实,则于虚实分阴阳,临症者又不可混也。而分之不得其法,则有以阴盛为阳盛、阳虚为阴虚,而不能无误者。且有症本阳虚,而经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