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 共680页

第2页 / 共680页

第3页 / 共680页

第4页 / 共680页

第5页 / 共680页

第6页 / 共680页

第7页 / 共680页

第8页 / 共680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672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代前言朱伯崑《易经一书,在先秦称为《凋易》,从汉代开始,被尊为经,称为《易经》,为儒象的经典五经之一,并居其首。《易经究竞是什么样的书,从春秋时代开始,便长期争论不休,直到今日,仍在争议。如有人认为它是占卜算命的书,有人则认为是讲哲理的书,还有人认为是一部天文学或数学,有人甚至说是一部电子计算机…。所以众说纷纭,一方面由于这部典籍的文字古奥,又有图象,令人难于捉摸;另一方面由于其影响深远,人」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评论其价值。怎样认识这部典籍的性质,对其评估,有无客观的标准?这个问题,如果从这部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的遭遇看,即是说,历史地看待这部典籍的命运,是可以解决的。我们知道,古今中外,任何影响大的经典,后人对它的理解,大都是从其所处时代的要求出发的,不同时代的人,往往赋予其不同的意义,此是意识形态发展的…条规律。如果,把握往某一经典流传的历史,弄清各个时代对其解释的特点和原因,其本来的性质和意义,是可以说清楚的。就《易经这部典籍说,从其形成到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周易,《易传》和历代易学。儒家尊奉的典籍,大都有经有传,传是对经的解释,解说经和传的为学,即经学。经、传、学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易经》系统的典籍亦是这样。古代的经学家,基于尊孔读经的信念,往往将自已的解释视为经典的本义,甚至以正统自居,木注意三者的区别,所谓以传解经,以学解传,缺乏历史主义观念,其结果,经的本义便模糊不清了。甚至走上借古说今或以今释古的道路。我们今天研究易经系统的典籍,不应再因袭古代经学家治学的途径。以下从经、传、学三个方面,谈谈《易经》这一典籍的性质及其影响。一、《周易》原本占被典籍此处说的《周易》.指《易经》或《易经中经的部分·不包括《易传》和易学。宋朝的大析学家朱熹也是易学专家,提出“易本卜筮之书”(《语类》卷六十六)…·2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