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四书格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该文档为免费文档,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清徐大椿序百物与人殊体,而人借以养生却病者,何也?盖天地亦物耳,惟其形体至大,则不能无生。其生人也得其纯,其生动物也得其杂,其生植物也得其偏。顾人之所谓纯者,其初生之体然耳。及其感风寒暑湿之邪,喜怒忧思之扰,而纯者遂漓:离则气伤,气伤则形败。而物之杂者、偏者,反能以其所得之性补之、救之。圣人知其然也,思救人必先知物。盖气不能违理,形不能违气,视色别味,察声辨奥,权轻重度,长短审形之事也:测时令,详嗜好,分盛衰,别土宜,求气之术也。形气得而性以得。性者,物所生之理也,由是而立本草、制汤剂以之治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从者反治,逆者正治。或以类相从,或畏忌各矫其弊以复于平。其始则异,其终则同。夫天地生之,圣人保之,造化之能,圣人半之,天地不能专也。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自唐以后,药性不明,方多自摆,如《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属,执药治病,气性虽不相背,而变化己鲜沿及宋元药品日增,性未研极,师心自用,谬误相仍。即用本经诸种,其精微妙义,多所遗漏。是以方不成方,药非其药,间有效用,亦偶中而非可取。必良由本经之不讲故也。余窃悲焉!欲详为阐述,其如耳目所及无多,古今名实互异,地土殊产,气味不同。且近世医人所不常用之药,无识别而收采者。更有殊能异性,义在隐微,一时难以推测,若必尽解全经,不免味心诬圣。是以但择耳目所习见不疑,而理有可测者,共得百种,为之探本溯原,发其所以然之义。使古圣立方治病之心,灼然可见,而其他则阙焉。后之君子,或可因之而悟其全,虽荒陋可嗤,而敬慎足矜也。乾隆元年岁在柔兆执徐余月上弦松陵徐大椿题于扬子江舟次凡例一、录此百种,原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识其所以然,因此悟彼,方药不致误用,非备品以便查阅也。览者勿以不载常用之药为疑。一、诸药有独具之性者,则用详解。其兼长可互见者,俱不重出,推类自明。一、此解亦间有与前之相同者,但彼只释其所当然,而未推测其所以然。知所当然,则用古之方,能不失古人之意:知所以然,则方可自制,而亦能合古人制方之义也。故此解皆着其所以然之故,而浅近易晓者则略焉一、所解诸药,乃就市中所有,审形辨味,以合经义。至古今土产各殊,或有尚非正义与尚有遗义者,则俟知者正之。一、诸药有所出地名,杂以后汉时郡县,陶隐居疑为仲景、元化等所记。是《本经》所载,己不皆神农以来所产之地矣。今之所产,又大半非汉时所产之地。欲尽考其实,固无从也,故不复列而解之。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