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经笺注》新版

《葬经笺注》新版-四书格
《葬经笺注》新版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51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第1页 / 共53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8页 / 共53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45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笺注:张氏《正蒙》: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行乎地中,而为生气。阴阳五行行乎地中,以为生物之气。《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笺注:蔡氏《发微论》:八风不动则有气,四水交流则有脉二句,乃山法寻龙立穴之要语,盖气定凝,气逐则散,乘风而散者,为风所逐也。土为气之体,界水则土?而气无与为体,故不行而止。下文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亦正谓土绝而气不能来也。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笺注:古人相地之法,无过聚止二字,风水之名,不外乎此。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笺注:得水有四等,如领䙡三匝,一也:如衣领之襟䙡,左右交匝,横抱过堂,二也:圆抱者为金城,方直者为土城,水聚天心,三也:四面之水聚堂成潭,当面朝阳,四也。势如朝宗,面前屈曲特来,四者,龙止气住,故为要也。藏风次之者,得水而不藏风,则无龙砂,或水缠左边,本身龙虎短缩,犹有外山近抱,可借为龙虎者。总之四面水抱气,犹匝而不散,藏风而不得水,则气随水走,虽藏何益?故藏风较得水为第二项,非谓其缓而不必顾虑也。夫土者,气之体。看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笺注:此一节,正以明得水之为上也,盖水土与气相为表里,无土则气无所托,无气则水无以生,故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土中,谓之内气。外气横界,则内气之止生可见矣。笺注:自阴阳之气至此,发明地之生气,不外得水?风二者,而得水则更为紧要耳。丘垄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笺注:丘龙,高山也。冈阜,低阜也。高山石骨,低口脉支,皆言入首,脉气之来。或骨或支,气所随也。笺注:自此以下至为上地也,总论垄支形势之妙,地贵平夷以下至永吉无凶,专论支。山者势险而有也,至是谓其次,专论垄。《经》曰:土形气行,物以阴生。笺注:土成形而为气之体,气乃行乎其中,于以生乎万物,此二句,引经以明上文之意也。何以言之,笺注:此句单承冈阜来言,何以见得?冈阜之气,支亦随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笺注:盖气之旺盛,虽落平阳,随水流行而其余气所锺,尚有所止,虽走冈阜,宜深。是故二字承上。深者,犹有聚来,讹本改作涸燥宜深,坦夷宜浅,大谬。《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笺注:太深气从上过,太浅气从下行,须得恰好乘气,方成风水。自何以言之至此,乃单论冈阜之支,下文又总论垄支形势。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