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西升经-宋-赵佶

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西升经-宋-赵佶-四书格
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西升经-宋-赵佶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该文档为免费文档,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老子西昇經[御註]經名:老子西昇經(宋微京獅註本)。原题作《西昇經》。其經文約出朴魏晉以復,假託老子告阴令尹喜。宋微宗獅註出朴北宋政和年間。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参校本:陳景元《西昇經集註》。西昇經序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道德,人所固有也,昧者常失之。周衰之末,民迷日久,世道交喪,爱有博大真人,以本為精,以物為粗,著昔二篇,言道德之意,以覺天下。後世之學者,復見天地之纯,古人之大體,皇混元之力也,聖人之愛人終無已,猫感未足以壶妙,又為阴尹言道之要,列為三十九章,目曰《西异經》。觀其醉旨激切,勒戒諄複,以得一為要妙,以飛昇為餘事,其意盖使天下後世徑趨妙本,逍遙自得之場故也。善救之功,於此可見。朕萬機之暇,遊神太清,於道德之旨,每著意焉,既取二篇為之訓解,於是昔不可無述也,以意逆志,聊為之說。昔吴筠营云:深於道者,無如五千言,其餘徒費紙札爾。是書蓋與五千言相為表裹,不得不益心焉。政和御制序。西昇經卷上西异章第一老君西昇,開道竺乾。道無乎不在,雖蠻貊之邦,殊方異域,何莫由斯道也。以先覺覺後覺,惟聖人為可以開明,故雖竺乾遠夷,亦善救之而不棄也,昔仲尼欲居九夷,亦是意爾。號古先生,聖人無名,應時顯號,混元在伏羲時,號鬱華子,在神農時,號大成子,在黄帝時,號廣成子,至唐虞成周,代為帝師,雖名聲異號,皆時出而鹰之。故西入流沙,號古先生,其日古,以見信而妙古,執古道以御今有也。一本作有古,非是。善入無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聖人醴道,夫何為哉?我無為而民自化,示無為者,道之醴也,道醴混成,無為端倪,迎之不見其首,孰原其所始?隨之不見其後,孰要其所終?故自古以固存,亙萬世而不絕。綿綿者,不絕之謂。是以升就,道經歷關。關令尹喜見氣,齋待遇賓。為說道德,列以二篇。聖人之至,鈴有休祥,故自束祖西,道由函谷,望氣得以見之,禮恭然後可與言道之方,非虛虚心致一以尊事之,道將不傳。阴尹先之以齋戒,又致恭壶禮以待遇焉,於是混元為著者上下二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且告以道之要也。告以道要#1,云道自然。行者能得,開者能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開,是故談以言相然#2。逆要不煩,一言骸之日,自然而己,《道經》曰:道法自然。自然之道,行之為上,不行則不至也,道不可開,開之不若行之,開之徒能言爾,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道無問,問無應,則弗知乃知,知乃不知也,故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道雖不可以言傳,然道非音聲可求,得之不離音聲,聖人不得已而言者,以物固有所然,非言無自而顯,叉因言以求理,則各然於然矣。一本作告子道要,非是。不知道者,以言相烦。不開不言,不知所由然。公孫龍詭醉數萬,惠施其書五車,多言數第,離道遠矣。兹無他,以不聞所謂終身不言之道,不知所謂天下有常然之理。一本作不問,非是。譬如知音者,識音以絃。心知其音,口不能傳。道深微妙,知者不言。子期善聽,志在高山流水,叉得之師文之鼓琴,内不得於心,不敢發手而動絃。故知音者,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閒,至道之精,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豈聲音之粗歟,默而識之斯可矣,奚以夫饒饒為哉識音聲悲,抑音内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樂之音聲,安樂悲怨,其出不同,審音者叉外抑其音,內思其理,然後能造音聲之妙,識其所以為悲,所以為樂,奚所事言。蚓夫道深微妙,音之所不能骸識無與者,焉可以容聲哉!.夫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