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集解-金-赵秉文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集解-金-赵秉文-四书格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集解-金-赵秉文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该文档为免费文档,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道德真經集解經名:道德真經集解。金趙秉文集解。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参校本:無求備齊影印清成豐四年錢培名刊小萬卷樓叢書本(簡稱小萬本)。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一趙學士集解道可道章第一道可道,非常道,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不可道,仁不可以為義,禮不可以為智。可道則不可常#1,不可道則能常。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可道不常而道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道,而沉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方圆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嚴遵君平曰:有名非道也,無名非道也:有為非道也,無為非道也。無名而無所不名,無為而無所不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自其無名,形而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播而為萬物,萬物道而名不勝用,所以無名者道之醴,而有名者道之用也。聖人醴道以為天下用,入於眾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醴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若夫行於其徽而不知其妙,粗而不神矣:流於其妙而不知其徼,精而不通矣。司馬君實曰:名天地之始曰無,名萬物之母曰有。王秀曰:有無同醴,始母之言亦筌蹄也。王弼以為有欲以觀其徼,苟為有欲矣,則將沉溺轉徙於口口物,又何徼之能觀乎。末有天地,孰得而名之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然後萬物生焉,故有名萬物之母。莊子云:老氏建以常無有,不立一物,兹謂常無:不廢一物#2,兹謂常有。常無在理,其上不儆,天下之至精也,故觀其妙。常有在事,其下不味,天下之至變也,故觀其徼。弃有則著空,徇末則忘本,是以大智並觀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以形而言,有無則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营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太平光師曰:有對則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玄則極矣,然猫有知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益矣,不可以有加矣,眾妙之門所從出也。光曰:忘玄之玄,則曰玄玄。趙秉文曰:此章明重玄之極致,非但可道非道,不可道亦非道。莊子云:語默皆不足以益道,非但道常無名,有名無名亦不足以盡道。無名者,道之似也。常無者,佛氏所謂真空也:常有者,佛氏所謂妙有也。有無皆不足以盡道,故又寄之重玄。政和曰:玄者天之色,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营顯。玄之又玄,所謂色色者也。玄妙之理,萬物俱有。天之所以運,地之所以處,人之所以靈,百物之所以昌,皆妙也,而皆出於玄,故曰眾妙之門。天下皆知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天下以形名而言美惡,其所謂美且善者,豈信美且善哉。彼不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之相奪,皆非其正也。方且自以為長,而有長於我者臨之,斯則短矣。方且自以為前,而有前於我者先之,斯則後矣。苟從其所美而信之,則失之遠矣。肇曰:有無相生,其猫高必有下,然則有無雖殊,俱未免於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故借出有無之表者以祛之。光曰:此六對者,物之所以不齊,唯喪偶者能同之。政和曰:道無異相,熟為美否:性本一致,熟為善否。有美也,恶為之對,故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己。有善也,不善為之對,故曰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太易未判,萬象同醴,兩儀既生,物物為對。此六對者,群變所交,百感所生,殊塗所起,世之人所以陷溺而不能自出者也。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