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论-宋-司马光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论-宋-司马光-四书格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论-宋-司马光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该文档为免费文档,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道德真經論經名:道德真經論。宋司馬光註。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都玉訣類。原經無章名,今據王弼本補。道德真經論卷之一司馬氏註太史公曰:老子著者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後人因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夫道德連醴,不可偏舉,今從本名。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俗之談道者,皆曰道醴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為不然,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謂道也。名亦可強名耳,然非常人之所謂名也。常人之所謂道者,凝滞於物。所謂名者,苛察繳繞。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於無,故名天地之始日無。萬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於有,故名萬物之母日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邊際也。萬物既有,則彼無者宜若無所用矣。然聖人常存無不去,欲以第神化之微妙也。無既可赏,則彼有者宜若無所用矣。然聖人常存有不去,欲以立萬事之邊際也。苟專用無而棄有,則蕩然流散,無復邊際,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莱妙之門。玄者,非有非無,微妙之極致也。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美善有逵,為架所知,非美之至者也。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凡事有形迹者,必不可齊。不齊則爭,爭則亂,則第,故聖人不赏。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用智若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行不言之教。其身正,不令而行。萬物作焉而不辭,心之出也,物或未之。物至而應,無所醉拒。生而不有,存養萬物而不取以為己有。為而不侍,聖人於天下不能全無所為,但不恃之以為己力耳。功成不居。不自滿假。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三章不尚贤,使民不爭:贤之不可不尚,人皆知之。至其末流之弊,則爭名而長亂,故老子矯之,欲人尚其實,不尚其名也。不赏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盗: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虚其合,使民無·利欲之心。實其腹,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