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元-张嗣成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元-张嗣成-四书格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元-张嗣成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该文档为免费文档,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道德真經章句訓頌經名:道德真經章句訓頌。元眼嗣成撰。上、下兩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道德真經章句訓頌序太上老君,道大而德宏,守約而施博,藏大用於無用之地,寓無不為於無為之中,超乎太極之先而不為古,行乎三極之後而不為今。得其高明者曰天,得其博厚者曰地,日月得之以代明,四時得之以錯行,山川得之以流峙。洪者纖者、高者下者、飛者潜者、動者植者各得其一而為萬物,靈於物者為人。舉不能出乎範图,曲成之外,吾求其故而不得,強名曰道。非聖人無以有此道,非經無以載此道,是故道難聞,因經而後聞,道難見,因經而後見。誦是經者,倘有得於無為之绪,則可以脩身,可以齊家,可以安民,可以措天下於太平。雖然,此特其粗耳。《南華經》云:其座垢口糠,猶將陶鑄凳舜者。非耶?若夫性根命蒂,交插互融,妙有真空,微言顯說。險語稜層,則孤峰絕岸:至味澹泊,則元酒大羹:其澄涵,則鏡裹之花:其窈泬,則水中之月。可以默契而不可以言悟,可以神遇而不可以跡求。自非別具隻眼,與老君相見於寥廓惚怳間者,未易影響其萬一也。吾祖正一真君,兩承神馭,下降西蜀,親授至道,發五千文言外之旨,無餘蘊矣。家世守之,益千數百載,嗣成藐焉傳嗣,累奉德音,以遵行太上老君經教,為祝釐第一義。是以每於三元開壇傳籙告祝之餘,必即此經敷暢之,使在壇弟子及慕道而來者如魚飲水,各滿其量。然四方萬里人人提耳而海之,日亦不足矣。為老君弟子而不知老君之道,猶終日飽食而不識五穀,終夜秉燭而不識火也。不惟自負其身,豈不深負聖朝崇尚經教之意哉。以是不自揆,輒繹其義,以為章句。非敢自謂得老君之旨,然使吾門弟子與夫尊德樂道之士得而玩之,倘有悟入,則金丹不在他求,而至道吾所固有,功成行滿,法身不壤,亦券内事耳。所謂千載而下知其解者,猫旦暮遇之也。凡我同志,可不勉旃。至治王戌夏五月,嗣漢三十九代天師太玄子張嗣成再拜稽首謹序。道德真經章句訓頌卷上嗣漢三十九代天師太玄子張嗣成訓頌道可道章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何形象強名之,說得分明說又非。無有有無相造化,只於理氣究真機。咦,未悟非無非有,若為常道常名,從渠自感自胎,成這简了無形影。道者何?理與氣耳。因於無者理,著於有者氣,有此理,道所以名:有此氣,道所以形:理常於無而神,故自然而性。氣常於有而空,故自然而命。天地萬物無能違者。譬諸路焉,造於此必由於此,故有理必有氣,有氣必有形。形則為天地萬物,所謂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也。理之所以為理,氣之所以為氣,又可得而道,可得而名哉。是則非無非有,有不可得而易,所謂常道常名者也。天地之始,以理言,萬物之母,以氣言。常無欲則寂然不動,所以觀未發之理。常有欲則感而遂通,所以觀方發之氣。同出、異名、又玄、眾妙皆理氣二者相為,無有有無耳。曰妙、曰徼、曰門,又所以示學者進脩之地。於是究之,則萬有芸芸,亦孰離理氣性命也。天下皆知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小異從來害大同,更無對待是虚空。當春物物皆生意,那去尋他造化功。咦,到此全無可說,教吾何處安名。偶逢堯舜話昇平,衹是萝中光景。不尚贤章第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赏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盗: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聖人之治何如?使無生其心耳。人皆遊乎其天,我則何有乎己?咦,饑時喫飯困時眠,天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