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注疏-南齐-顾欢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注疏-南齐-顾欢-四书格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注疏-南齐-顾欢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66页

第2页 / 共66页
该文档为免费文档,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道德真經註疏經名:道德真經註疏。原题顧歡,疑係宋人所作。八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附錄:敦煌S.4430號殘抄本。道德真經註疏卷之一吳郡徵士顧歡述道可道#1註:謂經衍政教之道也。非常道:註:非自然長生之道。常道者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减迹匿端,不可稱道也。O疏:道以虚通為義,常以湛寂得名。所謂無極大道,粱生正性也。而言可道者,即是名言,謂可稱之法也。雖復稱可道,宜隨機愜當,而有聲有說,非真常凝寂之道也。常道者,不可以名言辮,不可以思感知,妙絕希夷,理第恍惚。故知言象之表,方契凝常真寂之道。可道可說者,非常道也。名可名,註:謂富赏尊榮高世之名也。非常名。註: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者,當如嬰兄之未言,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問,内雌昭昭,外如頑愚也。O疏:名者教也,前言可道,盛明於理,今言可名,次顯於教,真理既絕於言象,至教亦超於聲說。理既常道不可道,教亦可名非常名。欲明理教教理,不一不異也。然至道深玄,不可涯量,非無非有,不斷不常,而義有抑揭,教存渐頓,所以立常以破可,故言可道非常道。至論造極,處無可無不可。故《玉京經》云:無可無不可,思與希微通。無名,天地之始:註:無名者,謂道也。道無形故不可名。始者道吐氣布化,出於虚無,為天地本始也。O王曰:道雖無名,要能吐氣布化,出於虚無,與天地萬物作於本始也。O疏:始,本也。虚無至道,陶甄萬物,二儀三景,何莫由斯。故指此無名,為物之本,無名足可言說,明矣。·有名,萬物之母。註: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刚,是其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O疏:母有名迹也。重玄之道,本自無名,從本降迹,稱謂斯起。所以聖人因無名立有名,寄有名詮無名者,方欲子育装生,令其歸本,慈悲鞠養,有同母義。O顧曰:有名謂陰陽,無名謂常道,常道無體,故曰無名。陰陽有分,故日有名。始者取其無先,母者取其有功。無先則本不可尋,有功則其理可說,謂陰陽含氣禀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故謂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註:妙,要也。言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大道之要。要謂一也,一出布化,名道赞叔,明是非也。O節解曰:謂守虚無也。O疏:妙,精微也。觀,照察也。其,己也。言人常能無欲無為,至虚至靜者,即能近鑒己身之妙道,遠鑒至理之精微也。常有欲,以觀其激。註:繳,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O御曰:人生而靜,天之性。感物而動,性之欲也。若常守清靜,解心釋神2,反照正性,則觀乎妙本矣。O疏:言人不能無為恬淡,觀妙守真,妄起贪求,肆情染滞者,適見世境之有,未醴即有之空,所以不察妙理之精微,唯睹死生之歸趣。前明無名有名之優劣,此顯有欲無欲之勝負。O張曰:上速之人,取舍情夷,清虚無欲,神情照察,得道之微妙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註: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同出人之心也。異名者,所名各異也。無欲者長存,有欲者亡身。O疏:夫所觀之境唯一,能觀之智有殊,二觀既其不同,繳妙所以名異。同謂之玄。註:玄者,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也。O疏:玄者深遠之義,亦是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