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真气还元铬-五代-强名子

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真气还元铬-五代-强名子-四书格
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真气还元铬-五代-强名子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该文档为免费文档,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真氣還元铭經名:真氣還元銘。題強名子注。據昔序當為五代粱人所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真氣還元銘序余幼親墳典,長慕煙霞,比跳龍門,欲攀蟾桂。著锦衣於世上,騎躍馬於人問,置立機開,開張造化,榮沾父子,福及子孫。醴仁義為當代之楷模,用禮智作將來之规矩。萝未同於傅說,釣不遇於姜牙,而遂灰心志求仙道,詩昔陡罷,筆硯頓抛。見寰區之多少是非,睹朝市之無限得失,榮如石火,貴似浮福,不假高低,警然聚散。尸行鬼步,非聖哲莫可知之:動肉活塵,非贤良莫能分別。通後專尋幽洞,遍訪名山,歷險登危,二十年矣。自梁貞明藏,遊於泰山頂高松之下,忽見一人,形容異俗,言語非常,唯稱萬代之師,柢道九天之主。余遂稽首長跪。為余曰:汝有仙相,方得遇吾。付汝學仙之門,汝能受否?余又長跪,感謝形言。又曰:吾請汝剪髮敵血為盟,與汝屈伸吐納煉形之術。又曰:兩紀之内,輒莫傳人,傳之非人,彼受譴責。余又長跪,忽然不見。余自後常依次第,不報功夫,但是微言,無不神驗。余既承師命,合秘天機。兩紀將終,許傳人世。而乃重修舊則,翻作新經,寫之市朝,藏諸山石。後來學者得之幸哉!真氣還元铭強名子注解氣未分,一者,道之所立。氣者,一之所生,未分為混沌未分也。此言一氣,雖從大道以成名,而且混沌之氣,未分清濁也。此則是無名生有名,有名生萬物。《道經》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言道也,有名言氯也。言道者,是一氯之父,言一氯者,萬物之母,有相有形,未有不因一氣而生者也。是故修生則赏道,修道則重氣,言氣是精神之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人若得法修之,克為神仙矣。故《黄庭經》云:出清入玄二氣焕,子若遇之昇天漢。又云:何不食氣太和精,故不入死居黄寧。其義明矣。三才同源。三才者,天地人為三才也。同源,是三才同居混沌之源也清濁既異,清者,天也?濁者,地也。既己也,異別也。此言混沌之氣分別也,則清氣騰而為天,濁氣降而為地,人在其中,是己有分別也。元精各存。元者,元氯也。精者,元氣之精也。言天地人元氧之精各存也。天法象我,此言元精雖存,而天法象與人無二也。我法象天。言人法象天以成形也。或問曰:前言天法象我,我法象天,天道因甚無傾覆,人道何故有死生?余答曰:天道雌有福機,而清虚無心,清虚而無其心,則元氣自運。既元氣自運,則五行無妨,五行無妨,則無刑剋,既無刑剋,則是大空,既是大空,則與道合同,是以不傾也。余又答曰:人有生死者,非與天道不同也,乃人之自致也。自致者,從父母媾結精氣,至成形降生,便有悲啼喜怒哀樂,漸渐口青五味,耳聽五聲,眼觀五色,心耽五慾,一向萬機,無所不有。此已上四事,皆因有心之變動也,既有其心,是無清虚也,既無清虚,是人失道也,既人失道,則與萬類同矣,眾物齊焉。任運死生,隨綠枯朽。或如石火,或似浮涯,成時暫成,减時便减。此盖人之自為,非大道之所致也。人若心能無心,色能無色,味能無味,觀能無觀,慾能無慾,聽能無聽,機能無機,和光同塵,湛然常存,則與道同矣。又何不得長生如天之乎?我命在我,言人性命生死,由人自己。人若能知自然之道,運動元和之氣,外吞二景,内服五芽,動制百靈,靜安五藏,則寒溫飢渴不能侵,五兵白刃不能近,死生在手,變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為我命在我也。不在於天。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