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道藏太清部-孙子遗说-宋-郑友贤

正统道藏太清部-孙子遗说-宋-郑友贤-四书格
正统道藏太清部-孙子遗说-宋-郑友贤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1页
已完成全部阅读,共1
© 版权声明
THE END
孫子遺說經名:孫子遺說。鄭友贤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清部。十家註孫子遺說序求之而益深者,天下之備法也:叩之而不第者,天下之能言也。為法立言,至於益深不第,而後可以垂教於當時,而傳諸後世矣。儒家者流,惟苦易之為書,其道深遠而不可第:學兵之士,营患武之為說,微妙而不可究,則亦儒者之易乎?蓝易之為言也,兼三才,備萬物,以陰陽不测為神。是以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武之為法也,包四種,籠百家,以奇正相生為變。是以謀者見之謂之謀,巧者見之謂之巧,三軍由之而莫能知之。迨夫九師百氏之說興,而益見大易之義,如日月星辰之神,徒推步其輝光之迹,而不能考其所以為神之深。十家之註出,而愈見十三篇之法,如五聲五色之變,惟詳其耳目之所開見,而不能悉其所以為變之妙。是則武之意,不得謂益於十家之註也。然而學兵之徒,非十家之說,亦不能窺武之藩籬。尋流而之源,由徑而入戶,於武之法,不可謂無功矣。頃因餘暇,撫武之微旨而出於十家之不解者,略有数十事,託或者之問,具其應答之義,名日十註遺說。學者見其說之有遺,則始信益深之法、不窮之言,庶幾大易不测之神矣。榮陽鄭友賢撰。孫子遺說或問:死生之地,何以先存亡之道?曰:武意以兵事之大,在將得其人。將能,則兵勝而生:兵生於外,則國存於内。將不能,則兵敗而死:兵死於外,則國亡於内。是外之生死,擊内之存亡也。是故兵敗長平而趙亡,師喪途水而隋减。太公日:無智略大謀,疆勇輕戰,敗軍散粱,以危社稷,王者慎勿使為將。此其先後之次也。故曰: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或問:得第之多,得第之少,况於無筹,何以是多、少、無之義?曰:武之文,固不汗漫而無據也。蓝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彼我之第,盡於此矣。五事之經,得三四者為多,得一二者為少:七計之校,得四五者為多,得二三者為少。五七俱得者為全勝:不得者為無第,所謂冥冥而次事,先戰而求勝,圖乾沒之利,出浪戰之師者也。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