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书格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0
免费资源

第1页 / 共281页

第2页 / 共281页

第3页 / 共281页

第4页 / 共281页
该文档为免费文档,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序余绍兴辛已。为叶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前叙阴阳病脉证。次及所因之说。集注脉经。类分八十一门。方若干道。题曰根据源指治。伯材在行朝。得书欲托贵人刊行。未几下世遂己。淳熙甲午。复与友人汤致德远。庆德夫。论及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遂举脉经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以人迎候外因。气口候内因。其不应人迎气口。皆不内外因。傥识三因。病无余蕴。故曰医事之要。无出此也。因编集应用诸方。类分一百八十门。得方一千五十余道。题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或曰现行医方山积。便可指示。何用此为。殊不知晋汉所集。不识时宜。或诠次混淆。或附会杂揉。古文简脱。章旨不明。俗书无经。性理乖误。庸辈妄用。无验有伤。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乃辨论前人所不了义。庶几开古贤之蹊径。为进学之。使夫见月忘指可也。于是乎书。青田鹤溪陈言无择序卷之一脉经序学医之道,须知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中复分为三,博约之说,于斯见矣。脉为医门之先,虽流注一身,其理微妙,广大配天地,变化合阴阳,六气纬虚,五行丽地,无不揆度。是以圣人示教,有精微气象之论:后贤述作,为《太素》《难经》之文。仲景类集于前,叔和诠次于后,非不昭着。六朝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刘元宾从而解之,遂使雪曲应稀,巴歌和众,经文溺于覆瓮,正道翳于辞,良可叹息。今乃料简要义,别白讨论,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列表里九道,以叙感伤病。六经不味,五脏昭然,识病推因,如指诸掌,类明条备,文略义详,倘能留神,则思过半矣。卷之一学诊例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患脉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智与神会,则莫之敢违。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也。凡诊,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为不内外因,所谓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凡诊,须先识五脏六经本脉,然后方识病脉。岁主脏害,气候逆传,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此之谓也。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