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与风水学

五行与风水学-四书格
五行与风水学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610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资源

第1页 / 共61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5页 / 共61页

第6页 / 共61页

第7页 / 共61页

第8页 / 共61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53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正因如此,我们就能从阴阳五行中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又正如道德经所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历史渊源《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日金,五曰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苹,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苹作辛,稼穑作甘。」传统认为《尚书·洪范》、《尚书·甘誓》是西周作品。疑古派因为战国前著作中「五行」出现的很少,就认定战国前出现「五行」的作品必是後人伪作。这种论证是不妥当的。聂文涛指出,《左传》所说「五材」是五行思想的应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论的发端。「材」在春秋时期没有「行」的含义。《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表明「五行」理论已经具有很大影响。《左传》同一时期的《孙子》中就提到了「五行」,疑古派要证明《孙子》是战国後期的伪作是很困难的。疑古派曾推定《尚书》为汉代作品,但郭店楚墓竹简证明《尚书》确非汉代人伪作的。可以肯定,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於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那麼,什麼是五行,历史上又是如何诠释「五行」的呢?古籍库www.fozhu920.com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